|
【室内设计大奖】设想家04-杨竣淞:设计是面镜子 看得见自己 也看得到社会 |
【shineishejidajiang】2017-11-27发表: 设想家04-杨竣淞:设计是面镜子 看得见自己 也看得到社会 杨竣淞,开物设计设计总监,if设计奖、reddot设计奖、a’designaward白金奖、金点设计奖、台湾室内设计大奖、香港亚太室内设计大奖、日本jcdbest100获得者……以上这些都是 设想家04-杨竣淞:设计是面镜子 看得见自己 也看得到社会杨竣淞,开物设计设计总监,if设计奖、red dot设计奖、a’designaward白金奖、金点设计奖、台湾室内设计大奖、香港亚太室内设计大奖、日本jcd best100获得者…… 以上这些都是属于杨竣淞的“标准版”介绍,但他与我而言,亦师亦友,亦或是镜子。 可以说,杨竣淞是我初入行时接触的第一个设计师,初见他是在一次内装设计大赛的活动上,在此次正式访问他之前,我们也仅仅停留于第一次的萍水相逢,可初见时的那场演讲,让我深深的记住了这个人。 04新浪潮·设想家 sina trend design thinker ▼ 杨竣淞 2007年创立开物设计,以灵活的文化符码,营造出空间的价值与深度,重新诠释空间,成功突破单一手法的惯性设计。结合经营模式,检讨创造出更有创意与营利价值的商业空间。近年获得 taiwan tid award 与香港 apida award 亚太室内设计大奖等殊荣,2013 年更荣获 taiwan tid award 新锐设计师大奖。 代表作品 林茂森茶行 台湾ppaper办公室 台北ans总部办公室 808 家傢酒 福州米乐星 这一次,你可以选择听我说↓↓↓ 提笔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还在微信上跟他聊,我说再一次回看之前的采访对话,感觉好像在照一面镜子。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也能看到这个社会的过去以及那些从未涉足的角落。而对他来说,设计是他的镜子,让他看得见自己,也看得见世界。 冥冥之中 走上设计之路 很多人都说,做设计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为此我也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让设计师们为之坚持? 采访杨竣淞时,我再一次抛出这个问题,他的答案让我有一点小小的意外:“因为我只会做设计。”他说出这句话时,表现得尤为淡然。可设计对他来说,虽不是必然,却是冥冥中注定好的。 都说人生如戏,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起初,没有考上高中的杨竣淞选择了去念了室内设计。“为什么念室内设计呢?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好听。”可命运总是喜欢与人开玩笑,三年后的他还是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所以他只能选择去念南部大学的夜间部,而他唯一能报的科系只有室内设计师。就这样,他不知不觉念了十一年的室内设计。“等我毕业出到社会时,突然发现一件事,我只会做设计,所以我必须要做好它。” 我问他,后悔吗?他直言不讳的告诉我,“常常蛮后悔的,因为太累了”。杨竣淞真的是一个很敢说的人,其他人往往面对这个问题时,标准的回答应该是“因为热爱,所以不后悔”。当我听惯了那些通用的回答时,再听到他的回答,让我对这个人又多了一份好奇。的确,杨竣淞在这个问题面前表现得很坦然。“我们是一直不停地伤心,又有成就感,又伤心又有成就感,很矛盾。” 骨子里的文化人 他是设计师,也是个实打实的文化人。原本,我想和杨竣淞聊聊设计,而他却和我聊了很多的文化。的确,如果杨竣淞不谈文化,那他就不是杨竣淞了。正如初见时的那场演讲中,他说“所有人都说台湾的文化保留得好,只不过是别的地方将文化毁坏得更严重罢了。”若没有这句话,或许我不会记住这个人。 最近我听到了太多关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问杨竣淞,关于这个问题,他怎么看。结果,他一如往常,语出犀利。“我们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真心想要保护文化,可是我们却在大张旗鼓的宣扬我们在保护文化,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在杨竣淞的观念里,文化是一群人生活、经历的方式。就如同中国的茶道,不同的茶有着不一样的泡法,然而这些泡茶的方法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便成了文化,人们也正是从这样的生活方式中开始演变出工艺。“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很多精致的工艺或者艺术品,在最早的根源里,它的底蕴就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而存在的。” 我们渴望为自己的土地保留点“人的味道” 杨竣淞对文化的理解总是会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他的设计中,“文化不是一种形式,不是说把空间做得复古它就叫文化,而是将真正文化放到整个空间中”。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设计出“林茂森茶行”,也凭借着这一个案子拿下包含a’design award白金奖在内的二十多个奖项。 作品 《林茂森茶行》 谈到这儿时,他反问我,“你还记得小时候街角的杂货店长什么样吗?”一瞬间我不知该如何作答,不知何时,街角的那个有点灰暗的杂货店变成了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杨竣淞回忆到,小时候街角杂货店的老板娘总会记得你的名字,每次去杂货店她总会多给两颗糖,哪天她要是看到你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游荡,她一定会偷偷告诉你妈妈,然后叫妈妈来接你。那时候的老板娘知道街头巷尾邻居发生的事,左邻右舍彼此熟悉,谁外出不在,邻居总会帮忙看家。“这就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人情味,这个人情味给了你人的味道,而这也是一个买卖的味道,可它已经跟现在不一样了,当电子商务变成现代发展的趋势,当人们习惯了在网上购物,却因此渐渐忘记人情味带给人的感受。” 作品 《林茂森茶行》 因此,在「林茂森茶行」里,杨竣淞更想还原的是台湾传统的人情味和“叫卖文化”。为此,在一开始业主提出希望他能设计出一个精致且带有时尚感的茶叶店时,杨竣淞想了两天,然后打电话告诉业主,他不想做了。在文化保留的面前,杨竣淞就是这么的固执,以至于让业主也大感吃惊。 而后,在他的坚持下,才有了现在的「林茂森茶行」,平台式的布局,将茶叶装在大桶子里,店员将各式茶叶放在平台上,以便让顾客当场问气味、看色泽,就像传统的杂货店一般,买家与卖家之间的距离很近,营造传统叫卖文化的亲切感。 作品 《林茂森茶行》 除此之外,竹子编制的天花板还重现了筛茶竹笼的视觉印象,材料透过生态性的反省,揉以新旧概念,产生了一种自由感,与城市环境共生。孔雀蓝、湖水绿、芥末黄的彩度,融合虚实交错的线面关系,映衬东方含蓄底蕴。静观着环境的演绎传承,新旧概念相映交融,以仪式性的形态企图,在商品与消费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人文意涵,将机能、动线、陈列透过美学意涵,还原出企业精神的初衷。 我们常常会感叹这个社会变迁得太快,可我们总是走着走着便忘了来时的路,而他们却在渴望着为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保留些许“人的味道”,以便人们再回望过去时,还能找到那些儿时的记忆。 设计师凭什么有风格? “设计师的目的是什么?解决问题!” 我问杨竣淞,属于你的设计标签是什么?他回答了我这样的一句话。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或者成为所谓的设计大师,就必须证明你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告诉别人,你做的事很美。这是两件不一样的事。”在杨竣淞的眼里,把空间做美本来就是设计师的职业,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作品 《感知·感受》 我说过他真的是一个很敢说的人,而他的话总让人感觉像一把刀,血淋淋的挖开现实的真面目,让人不得不去选择直面现实。“设计师凭什么有风格,当一个设计师没办法替20个人做出不同的设计,而是让20个设计都像同一个设计的话,这个设计师不配叫设计师,他应该叫商人。” 他告诉我,每当他接到新的案子时,他总要将自己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会先将自己想象成业主,希望能拥有怎样的空间。另一个是把自己当做来到这个空间的人,希望看到怎样的空间。“我觉得每一件事都会有它的灵魂,所以我在做每一个案子时都试图让那个灵魂可以试着更像他们一点。” 作品 《感知·感受》 因此,在「感知·感受」中,杨竣淞考虑到业主本身为听障者,从五感中的视觉、触觉出发,空间硬体褪去了装饰语言,呈现居住者的生命经验,透过镜子反射的特性,很容易掌握到人在空间中的所有活动,将情感及互动紧密串联在一起。 花纹壁布、芥末黄的石头漆,成为了空间区域的介质,视觉感知的力量代替听觉,藉由黄色本身轻松愉快的氛围,延续视觉导向,反射交叠形成多层次的光影盛宴。从五感中的视觉、触觉出发,寂静生活也能万般精采。 作品 《感知·感受》 经历过所以学会感恩 不是每一个耗尽心血的案子都能换来认可,就如同这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事物一般,因此,让杨竣淞最难过的就是常常他熬了一个月的案子,业主看了两秒就决定要推翻。“有时候业主并没有想要理解设计师,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力气去做这件事,所以做这个行业让我们对人会产生一点惧怕,尽管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在服务人,可真正尊重设计师的人并不多。” 作品 《引申 自然》 或许因为感同身受,杨竣淞待人总是很亲和。在他身上你找不到“大牌”感觉,反而更像邻家的“大哥哥”,跟你聊着那些过去的趣事。谁也没想过,“职业设计师”的他,有过一段“杂志编辑”的经历。而那段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待人接物,以至于达到现有成就的他,在面对每一个采访邀约时,总是怀着感恩的心去接受。 他身边的编辑朋友告诉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初入行时认识了杨竣淞,这让他们觉得记者编辑这条路值得一直走下去,而杨竣淞也成为了他们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个人。 作品 《引申 自然》 的确,采访杨竣淞时,他给了我一样的感觉,为此我才写下这样一句话:亦师亦友,亦或是镜子。而设计与他而言,亦是镜子,看见自己,看见世界。 他是杨竣淞,贫乏的文字难以将他所有的故事全部还原。如果有机会,请一定要现场听一听属于他的设计故事。 瓷砖相关 室内环境室内装饰室内设计设计大奖设计大奖赛室内设计大奖,本资讯的关键词:室内设计大奖award杨竣淞得到社会自己镜子 (【shineishejidajiang】更新:2017/11/27 16:20:10)
|